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岁月中找寻青春答案 |
||||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
||||
|
||||
当我轻轻合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所展现的青年习近平在黄土高原上度过的艰苦却又意义非凡的七年,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与启迪。 书中,青年习近平初到梁家河,面对的是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跳蚤肆虐,咬得他浑身红肿,奇痒难耐;饮食粗糙,糠菜窝头难以下咽;劳动强度大,从挑水挑粪到田间劳作,每一项都考验着他的体力与意志。然而,他没有丝毫抱怨,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适应、去改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虽然不再面临那样极端的艰苦条件,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挑战。有时,我们会因为工作上的一点困难就退缩,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就抱怨。与青年习近平相比,我们的那些所谓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应当学习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岁月里,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一心想着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他带领村民打井、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等,每一项举措都切切实实地解决了村民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与村民们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他深知,只有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祉。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当今时代依然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如果是一名教师,就应该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是一名医生,就应该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守护他们的健康;如果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就更要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服务工作。只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工作才有价值,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还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与追求。他随身带着两个装满书的行李箱,在劳动的间隙、在夜晚的煤油灯下,都能看到他如饥似渴读书的身影。他读书范围广泛,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仅爱读书,还善于思考,将书中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他这种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阅读、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以知识为力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人生教科书。它让我深刻认识到,青年时期的磨砺与奋斗,是人生宝贵的财富。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铸就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勤奋好学的品质,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要心怀人民,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要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