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鉴心:青年审计人的修身之道——品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
||||
|
||||
夜阑人静时,捧读《曾国藩家书》,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如清泉般涤荡心灵。这部被誉为“千古家训之冠”的经典,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处世智慧,更为当代审计人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明镜。 以“敬”字立身。曾国藩言:“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审计工作贵在“认真”二字,每一个数字、每一份凭证都需怀敬畏之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刻谨记:小数点后两位的差异可能隐藏着重大线索,一张看似普通的发票背后或许暗藏玄机。这种“敬事而信”的态度,恰是审计人最珍贵的职业品格。前辈常说:“审计工作就像在沙滩上找珍珠,唯有怀着敬畏之心,方能发现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真相。”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必须以最虔诚的态度来对待。 以“廉”字守正。“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审计工作常处利益漩涡之中,能否守住底线考验定力。在审计实践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有老同学的说情、有领导的暗示、有被审计单位的“心意”。但审计权是人民所赋,当用于维护公益。要如爱护眼睛般,珍视审计人的清廉形象。记得一位前辈曾教导我:“审计人的腰杆要挺得直,不是因为有多硬气,而是因为不能弯。”这份清廉自守的定力,既是职业要求,更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以“实”字践行。“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审计最忌浮于表面,当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曾公“不说大话,不务虚名“的教诲,正是审计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在审计现场,我学会了“三到“工作法:眼到——不放过任何细节;手到——亲自查验原始凭证;脚到——实地走访核实。审计报告上的每一个结论,都必须有确凿的证据支撑。我们追求的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审计质量。正如一位资深审计专家所言:“审计人的价值不在于发现多少问题,而在于每个问题都查得明明白白。” 以“恒”字精进。“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审计人更需保持学习热忱,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方能适应时代发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既要精通财务审计的“老把式”,又要掌握数据分析的“新武器”。坚持每天研读最新政策法规,每周分析典型审计案例,每月总结工作经验等早已成为习惯,亦深知审计人的专业成长就像攀登高峰,唯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突破自我。 以“担”字履职。“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审计不仅是发现问题,更要推动解决问题。这种担当精神,是审计监督的价值所在。在工作中,我始终牢记: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整改提高。我们要做经济安全的“守护者”,也要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一位审计前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审计人的担当,不仅体现在敢于说不,更体现在善于说怎么改。” 《曾国藩家书》给予我们的,是传统智慧与现代职业精神的完美融合。作为新时代审计人,既要传承“忠恕勤俭”的美德,又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既要有“咬定青山”的坚韧,又要有“善谋善为”的智慧。让我们以传统文化滋养心灵,以专业精神履职尽责,让古老的智慧在审计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审计力量。这或许就是品读经典的最大收获——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