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籍引领精神之旅 |
||||
|
||||
教育家朱永新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经历、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读书对我来说不仅是平淡生活的消遣,更是精神成长的阶梯。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鲜少主动和人攀谈。在读书之前,沉默寡言经常让我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我感到孤立无援、怨天尤人,并对当下和未来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全感。回看那个时候,读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知识上的积累,而是精神上的成长。之前我的人生好像被困在了一个狭小闭塞的空间里,生活如一潭死水。但是通过读书,我看到了人生的辽阔和数不清的可能性。我从前的焦虑来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害怕不被喜欢,害怕失去,害怕人生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但读书让我笃定:“走进生活中去吧,不要迟疑,不要害怕——洪水会承载你到彼岸,会让你再次脚踏实地”。 之前我认为人生就像轨道,一旦脱轨,就是粉身碎骨,生活就彻底失去了希望。但当我开始读书,读到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中的:“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慈悲中学会坚强;愿你有很多人爱你,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时,我学会悦纳自己,认可自己;读到史铁生的《给小水的三封信》中的“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时,我努力克服犹豫,不再瞻前顾后,束手束脚;读到《孟子·告子上》中的“知命不惧,日日自新”时,我把它作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自新自强……原来人生并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读书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是为了观万事而眼明心亮,而不受欺,不对生活与现实心灰意懒;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人生境界;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坚持读书,你会发现原来那个死气沉沉、杞人忧天的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对人生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书籍是港湾,你会因为读到一本有趣的书而再三回味、兴奋不已,你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好像被书籍点亮;你不再感到孤独,因为书就是你的挚友;你会从书中获得很多智慧,你会看开并放下很多事情,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那些千丝万缕的烦恼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在看到人生的辽阔之后,你才醒悟原来很多问题都是庸人自扰;你会变得乐观积极甚至善良,你会宽容生活中原本无法忍受的人和事,你会理解共情更多的人,你的心态会变得平和,在与书的交往与亲近中,你会慢慢塑造出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成为了生活中那个闪闪发光的人。 读书对我来说是不需要依靠别人就能得到的无尽的力量来源。一个人在读书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面对成长路上的艰难险阻,脑海中那些读过的书陪伴着我,让我平静坚定,有勇气一步步坚实有力地走下去。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