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文苑

如何发挥审计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日期:2024-11-19 16:38] [作者单位:嘉祥县审计局][作者单位:济宁市审计局] [作者:贺文娇]

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宏观形势和叠加困难压力,很多地区县域经济体陷入“低水平循环”困境,存在经济增长动能乏力后劲不足、产业层次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特色产业量小质弱、县级财政运行困难等问题。困难与机遇并存,进入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建设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从经济增长潜力看,县域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逐步向县域下沉,一些头部县域已经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从城镇化潜力看,县域将成为城镇化下半场的主阵地。我国城镇化的上半场主要靠大城市推动,而由于大城市资源承载能力趋于紧张,甚至面临各种城市病,不能再寄希望于超大特大城市快速聚集人口,而县城将接起城镇化下半场的接力棒。从改革潜力看,县域将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将释放出更多改革红利。面对重要的时代机遇,如何持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打破“增长乏力—要素流失—活力下降—增长乏力”低水平循环困局,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整体跃升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审计工作提出了“要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重要要求,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级审计机关作为最基层的审计机关,要把审计机关的主责主业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高度契合,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审计如何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上发挥作用

(一)坚持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审计职能上关键看能不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和深化改革,促进权利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要以审计监督积极促变,聚焦权利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靶向发力,用铁面无私、敢审敢严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绝对负责。推动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二)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审计机关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考虑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审计工作的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胸怀大局,突出重点,聚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以强有力的审计监督服务和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持续洞察变化,持续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聚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推动国家审计与时代合拍,与现实同步,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双向贯通,不断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和水平。

(三)立足经济监督定位主责主业。审计机关作为从事经济监督的专责机关,要立足经济监督,聚焦主责主业,加快顺应发展需要的审计监督体系。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大对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举措落实落地情况的监督力度,科学选取审计对象,突出审计重点内容、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的审计监督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要重点依托“金审工程”的项目建设与持续优化,大力开发并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双提升”。

(四)强化与其它监督的协同联动。建立“纪巡审督”协同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强化审计监督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干部监督的有效衔接,不断提升监督合力。建立日常工作沟通和定期会商机制,确定联络员具体负责日常的联络协调,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加强沟通会商研判。对于重大问题、重要事项,互相商请提供或调取有关资料,为案件查办和专项监督提供有力支撑。在开展专项监督、重大项目或重要案件查办时,抽调业务骨干参加对方工作组,实现靶向发力、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巡审联动协作路径,根据工作实际采取巡审同步、先巡后审、先审后巡的方式,推动实现巡审融合,形成监督合力。

三、审计如何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发挥作用。立足经济监督职责,聚焦政策、资金、责任、项目,重点关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质增效情况,助力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聚焦政策引领,助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围绕以新型工业化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及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发展,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布局和培育情况。关注“做强主导产业”,通过摸清主导产业占比、布局和营收规模等情况,核查龙头企业营收规模和产业链协调发展情况,揭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以及综合贡献度低等问;二是聚焦资金支持,助力惠企资金精准快享。围绕产业发展政策落实以及资金投向与政策匹配程度,检查项目储备和支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分配对象是否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助力财政资金精准“滴灌”;三是围绕惠企资金保障,关注资金预算安排是否科学精细、预算是否规范执行,助力惠企政策落地落细,促进提振企业信心;围绕服务措施保障,关注资金是否及时兑付,推动惠企资金直达快享,助力提升资金使用绩效;聚焦责任落实,助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围绕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主线,结合我市工业运行情况,检查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强化资金引导绩效。以专项资金为主线,针对重点产业链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分析企业履约情况和资金兑付使用情况以及链主企业的集聚附加效益等,评价涉企资金的使用绩效,促进惠企专项资金高效运行;四是聚焦项目推进,促进产业聚集赋能。审计人员通过走访相关龙头企业及新兴企业,关注产业项目集聚与资源整合效益,特别是上下产业链关联度、创新资源转化率等方面,破解产业赋能瓶颈。关注关键岗位的履职尽责情况,与重点产业企业家、专家、职能部门领导的深入交流,提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企业培育等方面意见建议,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将惠企力量落到实处。

(二)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科技创新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挑战的关键一招,也是关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因此,审计机关应把促进科技创新作为审计的一项及其重要的内容予以落实。结合审计工作特点,国家审计应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入手,着力关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公关和应急公关体系建设、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布局,以及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等情况,及时揭示和反映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分类分析总结问题成因,促进重大科技攻关有效实施,审计实践中对涉及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项目应统筹考虑,整合审计资源,增强监督合力,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与科研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统筹结合,持续有效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生根。

(三)在激发内生动能活力上发挥作用。审计机关要继续聚焦、积极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审视“六稳”“六保”等各项改革措施、政策红利的释放效果;注重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对已完成的供给侧改革相关审计中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进行总结完善。要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础建设的新要求,既要促进项目提质增效又要拉动内需,实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要关注深化投融资体质改革,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切实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加强供给侧改革重大政策跟踪审计,促进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营造一流发展环境上发挥作用。要从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一是要加大政府部门在市场准入制度、工商注册制度、市场监管体系、社会征信体系等方面的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建立公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二是审计重点关注优化营商环境,特别关注领导干部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履职尽责情况,揭示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腐败怠政问题,引导领导干部主动担责尽责,优化工作举措,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硬伤环境。关注优化减税降费,围绕结构性减税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之间的协调,揭示减税降费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等重大决策部署的统筹推进过程中的堵点,促进理顺实体诉求与税制及配套机制之间的关系。

(五)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上发挥作用。国家审计“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加强对乡村振兴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关资金和项目的审计。一方面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下功夫,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能力提升等内容,关注规划制定、资金安排等方面是否有漏洞,推动建立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审计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作为,关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和安全绩效、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重点改革任务推进,推动乡镇振兴多元化投入格局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建立,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六)在保障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上发挥作用。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审计力度,重点审计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重大领域重大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及相关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特别关注就业资金管理使用及就业促进机制的健全、就业培训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民生领域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在执行中的难点和堵点,反映民生政策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重点关注县级人才回引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把县域“人口回流”和“人才回引”作为研究型审计课题,要善于总结提炼审计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审计建议。



分享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