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
||||
|
||||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监测、评估和反馈的核心作用。其基础在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风险控制的强化。通过实施审计,可以有效识别和纠正行政管理中的失误,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和高效使用,从而为政策执行提供重要依据。审计在增强政府透明度、提高公共信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独立的审计机构,国家能够获取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进而推动政策改进和制度创新。 现代审计不仅关注财务合规性,也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等领域,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绩效审计通过评估政策和项目的实际效果,提供了对资源使用的全面分析,帮助决策者优化战略选择,而环境审计则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治理中发挥关键影响。审计方法日趋多元化,确保审计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增强审计的实时性和动态监管能力,提升治理的主动性和反应速度。 审计既是治理过程中的监测工具,也是促进治理方式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审计反馈,决策者能够及时调整与优化政策,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审计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成为推动决策科学化、精细化的基石,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支撑。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保障其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关键因素。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将更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增强公众参与感和满意度,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 二、国家治理体系概述 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与繁荣的基础。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法律体系、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和公民参与等。治理体系强调全面性与系统性,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实施。为提升治理效率,各级政府应加强协调能力,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对于治理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及科学化的决策机制。 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对于促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首先,审计提高了财政透明度,通过对资金使用的审查,减少了腐败与浪费的可能性,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其次,审计在政策效果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结果的审计,可以准确评估政策的有效性与适应性,提出改进建议。 进一步而言,审计还推动了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通过明确责任主体与相应的审计结果,促进公共管理人员对政策执行的负责意识,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例如,针对某市的环境治理项目,审计结果显示相关部门未履行监管职责,促使上级主管部门对负责人员进行了问责。 最后,审计促进了公众对治理的参与。通过开放审计结果与公众信息共享,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激发了民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了社会共同治理的良性互动。这一方面对提升政府公信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促使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总体来看,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还需要审计等制度的有效配合。审计通过提高透明度、强化责任、优化决策和促进公众参与,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三、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 (一)审计对治理体系的影响 审计的政治属性源于审计监督的本质是对国家经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经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要保证党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服务于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一方面,审计监督要切实保障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强调“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要求审计监督积极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重点关注项目落地、资金保障以及简政放权情况等,推动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审计监督要促进良法善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良法保障善治”,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做好“经济体检”工作,“治已病,防未病”,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推动制度完善、促进良法善治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审计监督要通过对国家经济权力的监督,通过“经济体检”及时发现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制度安全漏洞,客观揭示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提前预警,提出应对举措和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必然要求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也是审计监督的根本政治原则。中央审计委员会和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既表明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坚持党对审计工作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也是实施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党对审计工作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组织保证。新时代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就是要求审计监督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监督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因此,审计监督要从审计项目选择、审计项目实施到审计结果应用等各个方 面和环节都要贯彻这一政治要求;审计全覆盖不仅要求审计监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发现和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要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审计监督查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存在的不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二)审计对治理能力的促进 首先,国家审计可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通过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使用财政资金、浪费财政资金等现象进行制止;其次,国家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制度性的问题,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再次,国家审计可以对腐败案件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反腐败力度;并且,审计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赖程度,而国家审计作为审计当中的一种,可以提高政府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其披露的审计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政透明度。所以,国家审计具有国家治理的功能,同时国家审计也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审计监督要在党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在法治化、民主化和全覆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彰显审计监督行为合法性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审计的法治化的核心是依法独立审计,而依法独立审计的前提是审计法治建设和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具体说来,要在建立健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础上为审计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法律保障和法律指导,在审计监督过程、审计监督程序、审计监督结果处理等各方面各环节中都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并且基于审计监督结果依法实施公共问责,使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和改善,真正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审计监督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绩效审计基础上促进责任政府建设,进而在彰显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和责任性的过程中实现治理效能。 (二)规范审计监督行为过程,保障审计监督行为的程序合法性 规范审计监督行为过程就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行为过程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这不仅包括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也涉及审计监督的步骤顺序和时间要求以及其它相关的程序性规定。 首先,审计监督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审计监督方法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监督手段、监督技术和监督方法的总称。审计监督方法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监督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且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的。但是,无论是常规的审计监督方法还是创新的审计监督方式方法,都必须是合法的,并且也是要得到合法应用的。 其次,审计监督行为过程中涉及的程序性要求包括审计计划程序、现场审计前准备程序、现场审计的实施程序、对内对外审计报告程序、审计结果处理处罚程序、听证程序、复议程序等。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行为必须符合程序法相关规定,任何程序上的错误或失误都可能会导致整个审计监督行为过程的失败,甚至是彻底改变了审计监督行为本身的性质。 最后,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要对审计监督行为的程序性规范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也是在规范审计监督人员合法正当行为的基础上保护审计监督人员合法权利。 五、结论 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财政资金、公共资源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审查,审计不仅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性,还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审计手段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一转型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和实时性得以大幅提升,从而更有效地识别风险、发现问题。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