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转型 数据共享 人才培育 走好“科技强审”之路 |
||||
|
||||
进入新时代,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有力促进了审计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只有不断更新审计思维、技术和手段,才能满足当前审计信息化的需求。审计机关应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大数据审计新思维充分履行审计职能,践行科技强审。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审计署表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2015年,《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数字化审计平台、实施联网审计的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2019年4月国家审计署办公厅印发的《2019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再次指出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与能力。2021年,审计署发布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2024年,山东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晓峰指出要坚定走好科技强审之路,实现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各级政府都反复强调科技强审,对加强审计信息化、推行大数据审计提出了更高标准。 二、科技强审对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宏观方面,科技强审不禁是审计工作的第一动力,更是践行“科技强审”是落实国家政策和提高审计质效的重要保障。推动科技强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顺应科技创新发展,以技术现代化引领审计全方位现代化。在微观方面,科技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审计转型,提高其智能化和精准化程度,而且有效提升了审计效率,让审计人员能够快速高效定位可疑数据,在更低成本内提高审计效益。科技强审不能只是一个概念,而是要成为审计工作的大趋势、大方向,要以科技强审为平台,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和效能。要坚持科技强审,就要解决“用什么”“怎么用”“谁来用”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和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真正把科技强审贯彻落实到审计实践全过程,是贯彻落实科技强审理念的关键。 三、我国“科技强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强审的发展现状,虽然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审计思维未及时转变 传统审计思维在审计工作中根深蒂固,历经漫长岁月的沉淀,审计人员习惯了依赖人力手工操作的方式,将重心放在对程序与规则的严格遵循上。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科技的浪潮带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审计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力,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还为审计的精准度和深度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面对这场科技革命,部分审计人员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未能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技对审计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思维的滞后,不仅限制了审计人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阻碍了科技强审战略的深入实施,导致科技强审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二)数据采集不到位 数据采集不到位是科技强审面临的又一挑战。在信息化时代,数据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而数据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目前,一些单位在数据采集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采集范围不明确、采集标准不统一、采集流程不规范等,导致采集到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科技强审对数据的高标准要求。此外,部分单位还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不畅,进一步加剧了数据采集的难度。 (三)缺乏既懂审计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审计人员不会用或用不好数据也是制约科技强审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在数据应用方面的不足尤为突出。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尽管身处数据时代,却对数据分析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技能,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无法有效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难以从中提取出对审计工作有实质性帮助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数据资源实际上是被浪费的,其潜在的巨大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在数据分析工具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未能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导致数据分析效果不佳。此外,部分单位在数据应用层面的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它们仅仅满足于数据的基本查询和统计功能,而未能将数据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深度融合。这种浅层次的数据应用,无疑限制了科技强审效能的进一步提升,也使得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略显滞后。 四、如何走好科技强审之路 (一)思维转型:打破陈规,拥抱大数据 思维转型是科技强审的先决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审计思维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如同老旧的船只,难以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勇于打破陈规陋习,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拥抱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时俱进地推进审计工作,将科技强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审计人员需迅速调整思路,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脉搏,深入培育大数据思维。科技审计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应成为每一个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将科技强审的理念深深烙印在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审计人员需要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剖析问题本质,揭示隐藏于数据背后的真相。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审计环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剖析问题本质,揭示隐藏于数据背后的真相。当审计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审计环境时,首先应想到的是如何运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开局面,剖析问题本质,揭示隐藏于数据背后的真相。利用大量数据条分缕析,寻根究底,追根溯源,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的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农田水利资金的分配、社保基金的使用以及经济责任的审查等领域,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更是如虎添翼,能够帮助审计人员迅速锁定疑点,揭示问题线索。例如,在财政审计领域,可以通过对工商、人社、民政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发现那些重复享受补助政策或应享受而未享受补助政策的问题,精准识别政策落实中的偏差与漏洞;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方面,将地理信息数据与审计业务紧密结合,可以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各类土地矢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准确揭示虚报高标准农田面积、重复建设等问题。大数据审计不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升审计的精准度和公信力。 (二)数据共享:打破壁垒,实现共赢 数据共享是科技强审的基石。大数据审计是解决人手矛盾、提高效率、提升成果的最有利的途径。运用大数据推动科技强审,数据是根本,没有丰富而准确的数据支撑,大数据审计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大数据审计的效率和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审计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数据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机关必须致力于健全完善数据采集机制,实现审计与政府公共数据平台的全面对接与共享。这要求审计机关在对数据采集范围上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采集财政、民政、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重点部门数据,确保重点部门数据无遗漏,以联网共享实现数据云集,大力推进数据共享共用,彻底消除审计盲区;建立审计与政府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拓展审计数据归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积极推动数据审计经验和成果的共享与交流,搭建多元化、互动性、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平台,梳理成熟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经验做法和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从而不断提升整个审计行业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育: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人才培育是科技强审的根本保障。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才队伍是科技强审的根本,是推动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审计工作的整体提升,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全员运用科技提升审计质效的工作能力。审计机关要开拓思路、广开门路尽快培养出一支既懂审计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审计机关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与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对审计人员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将信息技术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审计人员运用新技术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科技强审的应用水平,破除审计人员的能力危机、本领恐慌,为科技强审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结论和展望 科技强审是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审计机关必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践行科技强审理念,将大数据思维贯穿审计全过程,以大数据思维引领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升级,用科技引擎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查错纠弊职能,确保国家的每一笔钱都用在实处,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审计力量。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